hth最新网
时间: 2024-02-26 23:52:37 | 作者: 肉猪展示
在广州市场上,有40%的猪肉都来自一个超牛的科研团队。他们自主培育出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不仅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肉质也不差,是100多名研究骨干、10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3万余农户,历时20年的心血。目前创产值达2399亿元,已在全国30个省份推广应用。
今年初在北京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的获奖人还有王爱国、罗旭芳、胡晓湘、张守全、蔡更元、李紫聪、徐利、黄瑞森、严尚维。
记者近日采访吴珍芳团队时了解到,养猪看似简单,但这一成果背后却暗藏高科技——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技术、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培育了两个四元杂交高效瘦肉型猪配套系,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
他告诉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3%,但在20多年前,我国并没有瘦肉型猪,想吃瘦肉只能依赖进口品种。但由于技术等的制约,国外猪种引进来就很快退化,只能用完一批再引一批。
1998年底,吴珍芳被华南农业大学派到广东温氏集团做技术服务和研发技术,便开始了这一个项目的研发。他从国外引进长白猪、大白猪等优秀的瘦肉型猪品种,与国内优质品种杂交选育。
团队成员和记者说,他们的工作就像选“国家队”,把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放在一起,优中选优。“选长得高的、跳得远的、跑得快的,还是腰粗的、腿长的?设一个综合指标,我们的技术能让这种筛选更精准。”
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杂交,最终,两个配套系脱颖而出,瘦肉率达66-67%,相比20多年前提高近30%;一头猪平均不到5个月就能长到100公斤,比传统的地方猪种生长速度快一倍多。
长得快并不是吴珍芳团队最关注的,怎么吃得少还能多长肉?饲料转化效率的显著提高让科研工作者们更加欣喜。“打个比方,土猪大约吃4.5公斤饲料才能长1公斤肉,饲料转化率4.5:1。我们这个两个配套系品种平均的饲料转化率就有2.45:1,比土猪饲料节省近半,就算跟其他瘦肉型猪比,每长1公斤肉,也能节省0.15公斤饲料。”吴珍芳说,“我们的品种,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就能节约35公斤饲料,一年可为国家节省饲料粮数百万吨,可以说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还更环保。”
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创新了种猪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现代养猪产业新模式并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别小看这普普通通的一头猪,为了选育出这两个配套系,科学家们也动用了许多神奇的高科技手段。
吴珍芳和记者说,在选育猪种过程中,团队一共搜集了世界上18个品系(类型),涉及200多个家系,至少有2万多头原始素材,怎么评价哪头猪好不好?需要大量技术突破。
一头活猪,怎么知道它的肉好不好吃,香不香,嫩不嫩?吴珍芳和记者说,以前这是没办法测定的,为此团队研发了活体评估的办法,将与之相关的性状标记下来。“一头小猪刚生下来,我们在它耳朵上提取一点组织,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就已经能基本判断它长得快不快、瘦肉率高不高、肉好不好吃……这是基于我们的基因大数据积累。”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创建的国内外最大的育种数据管理系统,目前数据记录已超亿条。而这种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种猪全基因组选择新技术,打破了国外芯片技术垄断,实现了种猪早期选择,提高了选种准确性,猪的肉质、抗性、繁殖力和产品整齐度等也同步改良提高。
一头猪吃多少粮能长多少肉?团队研发的自动采食测定系统,则能自动记录猪每天吃多少、长多少,自动测定饲料转化效率。
一头猪的遗传价值有多大?团队研发出遗传评估专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开发信息软件,用大数据评估猪的多个遗传性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精准筛选选育。“用信息技术养猪。”吴珍芳笑道。
从1998年开始研发,到2005年初步形成品种认证上市,再到近年来不断改良、应用,目前吴珍芳团队培养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每年累计可影响出栏肉猪大约4000万头,占全国猪肉市场的7%左右,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5个月就能出栏,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这么好的品种好吃吗?安全吗?不会是激素打出来的吧?对于种种疑问,吴珍芳说:“这都是物种选育的成效。”
他笑着跟记者说:“你肯定吃过我们的猪肉。”在广州的猪肉市场上,吴珍芳团队培育的品种占比约40%。他和记者说,这个品种对安全性有利。安全风险隐患主要存在于养殖过程中,现在的养殖条件大大改善,养猪场基本全自动化,手机控制自动喂饲料、控温、清理猪粪等,再加上猪肉屠宰之前都要经过疾病检疫、药品残留检验等,总体来说,我国猪肉安全性非常高。
他也呼吁:“猪5个月内上市,并不是激素打出来的;瘦肉率高,也没有必要添加瘦肉精,完全是靠科技的进步,靠我们有好的品种,营养、疾病的防控,冬暖夏凉的饲养环境等,才让动物吃得多长得快。我们用高科技这保证了群众的肉食需求。”
“猪粮安天下”,多年来,在吴珍芳心中,一直有一个“养猪强国梦”:“哪一天我们能培育出自己的瘦肉型猪品种。”
“养猪有什么搞头?”从1986年上大学开始,吴珍芳就无数次面临这样的质疑。时至今日,他依然坚定地和记者说:“吃肉是我们菜篮子很重要的一部分,养猪非常有意义!”
他告诉记者,世界上一半的猪养在中国,消费在中国,但我们的养猪生产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经过20年艰苦不懈地选育、研发,如今,吴珍芳团队培育的种猪品种,每年应用产值三四百亿,数万户农户因此增收,“养猪强国梦”逐渐映照进现实。“作为一个科技工作人员,自己能创造社会价值,我们的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特别高兴。”
“要让中国人吃得好,一定要把猪养好。我未来的设想是,每个区域都要有对应的最佳品种,如培育出广东人最爱吃的品种、贵州人最爱吃的品种等。接下来,我们会再细分,不但要选好现有的配套系,还要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的市场需求,再细分,帮每个区域选出最佳组合。”他笑道,“未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广州市场上,有40%的猪肉都来自一个超牛的科研团队。他们自主培育出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不仅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肉质也不差,是100多名研究骨干、10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3万余农户,历时20年的心血。目前创产值达2399亿元,已在全国30个省份推广应用。
今年初在北京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的获奖人还有王爱国、罗旭芳、胡晓湘、张守全、蔡更元、李紫聪、徐利、黄瑞森、严尚维。
记者近日采访吴珍芳团队时了解到,养猪看似简单,但这一成果背后却暗藏高科技——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技术、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培育了两个四元杂交高效瘦肉型猪配套系,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
他告诉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3%,但在20多年前,我国并没有瘦肉型猪,想吃瘦肉只能依赖进口品种。但由于技术等的制约,国外猪种引进来就很快退化,只能用完一批再引一批。
1998年底,吴珍芳被华南农业大学派到广东温氏集团做技术服务和研发技术,便开始了这一个项目的研发。他从国外引进长白猪、大白猪等优秀的瘦肉型猪品种,与国内优质品种杂交选育。
团队成员和记者说,他们的工作就像选“国家队”,把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放在一起,优中选优。“选长得高的、跳得远的、跑得快的,还是腰粗的、腿长的?设一个综合指标,我们的技术能让这种筛选更精准。”
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杂交,最终,两个配套系脱颖而出,瘦肉率达66-67%,相比20多年前提高近30%;一头猪平均不到5个月就能长到100公斤,比传统的地方猪种生长速度快一倍多。
长得快并不是吴珍芳团队最关注的,怎么吃得少还能多长肉?饲料转化效率的显著提高让科研工作者们更加欣喜。“打个比方,土猪大约吃4.5公斤饲料才能长1公斤肉,饲料转化率4.5:1。我们这个两个配套系品种平均的饲料转化率就有2.45:1,比土猪饲料节省近半,就算跟其他瘦肉型猪比,每长1公斤肉,也能节省0.15公斤饲料。”吴珍芳说,“我们的品种,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就能节约35公斤饲料,一年可为国家节省饲料粮数百万吨,可以说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还更环保。”
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创新了种猪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现代养猪产业新模式并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别小看这普普通通的一头猪,为了选育出这两个配套系,科学家们也动用了许多神奇的高科技手段。
吴珍芳和记者说,在选育猪种过程中,团队一共搜集了世界上18个品系(类型),涉及200多个家系,至少有2万多头原始素材,怎么评价哪头猪好不好?需要大量技术突破。
一头活猪,怎么知道它的肉好不好吃,香不香,嫩不嫩?吴珍芳和记者说,以前这是没办法测定的,为此团队研发了活体评估的办法,将与之相关的性状标记下来。“一头小猪刚生下来,我们在它耳朵上提取一点组织,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就已经能基本判断它长得快不快、瘦肉率高不高、肉好不好吃……这是基于我们的基因大数据积累。”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创建的国内外最大的育种数据管理系统,目前数据记录已超亿条。而这种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种猪全基因组选择新技术,打破了国外芯片技术垄断,实现了种猪早期选择,提高了选种准确性,猪的肉质、抗性、繁殖力和产品整齐度等也同步改良提高。
一头猪吃多少粮能长多少肉?团队研发的自动采食测定系统,则能自动记录猪每天吃多少、长多少,自动测定饲料转化效率。
一头猪的遗传价值有多大?团队研发出遗传评估专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开发信息软件,用大数据评估猪的多个遗传性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精准筛选选育。“用信息技术养猪。”吴珍芳笑道。
从1998年开始研发,到2005年初步形成品种认证上市,再到近年来不断改良、应用,目前吴珍芳团队培养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每年累计可影响出栏肉猪大约4000万头,占全国猪肉市场的7%左右,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5个月就能出栏,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这么好的品种好吃吗?安全吗?不会是激素打出来的吧?对于种种疑问,吴珍芳说:“这都是物种选育的成效。”
他笑着跟记者说:“你肯定吃过我们的猪肉。”在广州的猪肉市场上,吴珍芳团队培育的品种占比约40%。他和记者说,这个品种对安全性有利。安全风险隐患主要存在于养殖过程中,现在的养殖条件大大改善,养猪场基本全自动化,手机控制自动喂饲料、控温、清理猪粪等,再加上猪肉屠宰之前都要经过疾病检疫、药品残留检验等,总体来说,我国猪肉安全性非常高。
他也呼吁:“猪5个月内上市,并不是激素打出来的;瘦肉率高,也没有必要添加瘦肉精,完全是靠科技的进步,靠我们有好的品种,营养、疾病的防控,冬暖夏凉的饲养环境等,才让动物吃得多长得快。我们用高科技这保证了群众的肉食需求。”
“猪粮安天下”,多年来,在吴珍芳心中,一直有一个“养猪强国梦”:“哪一天我们能培育出自己的瘦肉型猪品种。”
“养猪有什么搞头?”从1986年上大学开始,吴珍芳就无数次面临这样的质疑。时至今日,他依然坚定地和记者说:“吃肉是我们菜篮子很重要的一部分,养猪非常有意义!”
他告诉记者,世界上一半的猪养在中国,消费在中国,但我们的养猪生产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经过20年艰苦不懈地选育、研发,如今,吴珍芳团队培育的种猪品种,每年应用产值三四百亿,数万户农户因此增收,“养猪强国梦”逐渐映照进现实。“作为一个科技工作人员,自己能创造社会价值,我们的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特别高兴。”
“要让中国人吃得好,一定要把猪养好。我未来的设想是,每个区域都要有对应的最佳品种,如培育出广东人最爱吃的品种、贵州人最爱吃的品种等。接下来,我们会再细分,不但要选好现有的配套系,还要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的市场需求,再细分,帮每个区域选出最佳组合。”他笑道,“未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